学子风采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院系动态 -> 正文

<榜样力量·国奖风采>志存高远,把握机遇

部门:麻醉学系       发布人:胡艳秋       浏览次数:1579       发布日期:2021-11-02

        王威,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出生于1998年06月,就读于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2016级临床药学专业。在校期间,荣获1次国家奖学金、3次甲等奖学金、1次科瑞德奖学金、1次泸州老窖奖学金;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21届西南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2021届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目前已被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拟录取。

  志存高远,把握机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胡适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未来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要把自己往那个方向去培养,努力奋斗,成就自我。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五年里,我常常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版图,在规划的同时逐步去做,期待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相信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有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耐人寻味的话一直激励着我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好好学习,努力奋斗。

  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志向远大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医药工作者。“我很喜欢生物和化学,于我而言,从事医药工作是综合考虑个人兴趣和能力后的选择,我愿意。”面对父母的质疑和担忧,我向他们耐心地解释。2015年末,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激励着对医药感兴趣的莘莘学子。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方面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巨大贡献。那年的我正值高三,在新闻上了解了屠呦呦前辈的伟大事迹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医药专业的信念,希望有朝一日能投身社会主义医药建设的浪潮中。在高考的志愿书上,我填满了各类医学院校。

  高考结束以后,我如愿进入了西南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学习。被录取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我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但也有着对未来的迷茫。药学的学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药物研发到底要经过什么样的流程呢?未来要往什么方向发展呢?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开始向本专业的老师请教这些问题,老师们解决了我的困惑,同时也提出了对我的期望,希望我能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多学多问勤思考,在专业课程上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足的底气,更是我未来进军药学行业,努力向药学科研梦靠近的基石。

  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难以成才。大学五年期间,面对厚重的书本和高深的专业知识,我对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我借来了往届师兄师姐的专业课笔记,在课前结合着教材详加阅读,主动思考,把有疑惑之处重点标注,做到课前“学有所思”;课堂上认真听讲,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寻找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做到课堂上“学有所悟”;课后定期回顾所学知识,养成复盘反思的良好习惯,做到课后“学有所得”。这是我在大学期间逐渐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上的“三步走”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学习要求,我才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牢牢刻在自己的脑海里,并且更进一步地靠近自己的梦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得益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我的成绩逐年上升,在专业名列前茅,并大学期间获评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如今的我仍然在不断追求进步,我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更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药物研发人员。

  良机难遇,不如亲手创造

  我与科研的缘分是从大一学习的药学导论课开始的,当时的我懵懂无知,对于自己专业的了解微乎其微。在药学导论课堂上,药物在人体内奇妙的变化和反应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药理学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并让我萌生了尝试科学研究的想法。在大二下期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同学自发组建起兴趣小组,找到本校药理教研室的老师,希望能够进一步接触科研,了解科研。但是当时的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一来因为低年级所学有限,不少药学相关的知识还未涉猎,二来英语能力有限,看懂英文文献谈何容易。令人庆幸的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阻碍我们探索科研的热情。

  斯迈尔斯说:“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我们从导师的毕业论文着手,初探药理科研的海洋,在阅读导师文献的同时主动自学专业相关知识概念,并定期开展组会讨论交流,这份对科研的热情和认真最终打动了我们的导师,他开始带领我们尝试科学研究。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开始尝试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于缺乏立项经验,研究设计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我的第一个实验项目设计没能获得导师的青睐。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我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坚持向导师请教项目的不足之处,认真地记好笔记,私下不停地复盘、反思自己应当如何改进。我查阅相关文献,向从事药学科研的前辈们寻求解决方法;与小组成员积极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不断完善项目的设计方案,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既然立志科学研究,那就要不辞辛苦,不轻易言弃。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努力,我们的科研项目在得到导师的肯定后提交上报,一步步经过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审核,最后通过了国家级立项。那一刻,我心中升腾起无法言说的成就感,一种纯粹的欣喜与满足就那样蔓延开,项目申报的成功,肯定了我探索科研的第一次尝试,也让我更有信心和勇气追寻我的药学科研梦。

  三年的科研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在学好本科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科学实践,这也加深了我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那些挑灯夜战的不眠夜,那些坚持不懈的拼搏时刻,那些来之不易的收获……它们让我坚定了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更激发了我进一步读研深造的雄心壮志。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回首这五年成长与经历,我认为奋斗是一切的根本,正如中国人民正是凭借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才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青年大学生也应当如此,敢于仰望星空,也不忘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说:“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我们青年一代就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将自己的药学科研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2021西南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版权所有

地址: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邮编:646000   联系电话:0830-2581287

  • 官方微信